王冬妹是糕團店的售貨員兼收銀員。 記者 朱雪芬 攝
年糕,對于蘇州人來說,是過年必吃的一樣食物。“黃天源”“萬福興”等蘇州糕團老字號自然是大名鼎鼎。然而,在彩香一村菜場里,藏著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陳補興糕點”,他家做的年糕是不少蘇州人心目中的“網紅”。
早上5點多就有顧客排隊等開門;年前最火爆時一天300斤年糕不夠賣;有人從相城區、高新區趕來只為買塊年糕解解饞,甚至有人專門買了寄給身在國外的兒女……昨天,記者來到現場實地探訪,聽到的每一個故事都在印證一件事——這塊小小年糕是烙在蘇州人心中的年味。
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用23年的堅持做好一塊年糕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彩香一村菜場,找到了這家只有一間門面的“陳補興糕點”。雖說不是菜場的營業高峰時間,前來購買糕團的顧客卻絡繹不絕。
店內,店主陳補興的老伴王冬妹充當售貨員兼收銀員,兒子陳緯昊正在制作白糖年糕。撲面而來的糯米香,啪嗒啪嗒的拍面聲,一遍又一遍的揉糕……這一場景讓人口水直流。“嘴刁的老蘇州都知道,年糕就得吃手工的。”特意從高新區趕來的徐女士守在店門口,耐心等待這塊白糖年糕出爐。
陳緯昊告訴記者,別看只是一塊簡單的白糖年糕,做起來卻十分講究。首先,粳米和糯米的配比要恰到好處,否則會粘牙,失去了最佳口感;其次,揉糕的手法很重要,蒸熟的面粉一定要趁熱揉,先鋪平,再兩頭向內翻折,再翻身,反復十幾遍,這是個力氣活,卻要求手法靈活,速度也要快,要保證年糕的Q彈;關鍵一步是壓條,讓年糕成型……一整套流程下來,就算是在大冬天,做年糕的師傅也是一身大汗。
“他家的年糕好吃,就是因為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從不偷懶。”終于等到白糖年糕出爐,徐女士拎了兩塊,臨走時忍不住點評了一句。
“陳補興糕點”在彩香一村菜場里開了23年。店主陳補興20歲開始學做糕團,今年已經63歲了,和蘇式糕團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問起如何做好一塊年糕,他坦言沒有秘訣,只有兩個字——用心。“從挑選糯米,到制作餡料、做年糕,每一步都要用心。”陳補興說,他家有薄荷年糕、玫瑰豬油年糕、南瓜年糕等多個品種,上色用的是漿麥草、紅曲粉、南瓜等天然原料,而制作八寶飯,他堅持自己熬制豆沙,每天光熬豆沙就得花上兩三個小時。
忠實“粉絲”光顧了20年,火爆時一天300斤不夠賣
陳補興的用心,贏得了一大批忠實“粉絲”。昨天,記者在采訪的短短半小時內,就遇到了好幾位光顧小店十幾年甚至二十年的老顧客。
79歲的老蘇州張中鵠剛走到店門口,王冬妹就招呼上了,“還是老樣子嗎?”所謂的“老樣子”是指三對定勝糕,這是張中鵠接下來三天的早餐。“我光顧他家十幾年了,每三天來一次,雷打不動。”張中鵠說,之前吃過別家店的糕團,總覺得太甜,而陳補興的糕團甜度適中,正合他的口味,因此一吃就是十幾年,每到過年更是必買他家的年糕。
剛送走張中鵠,又來了一位老顧客。兩塊糖年糕,兩盒八寶“飯。”這位姓陳的老人光顧這里已經20年了,他說,陳補興做的年糕是家里必不可少的年貨。除了上了年紀的顧客,來光顧的“小年輕”也不少。一位20多歲的小姑娘買了兩塊豬油年糕,“我家原本住在附近,后來搬去相城區了,但是媽媽想念這個味道,所以特意讓我來買。”
王冬妹告訴記者,自家店的老顧客不少,很多人會從園區、高新區或相城區等地特意趕來買糕團,有的顧客甚至早上5點多就來等開門了,就為了買一塊剛出鍋的糕團當早餐。此外,還有顧客買了年糕寄到國外去。“一位老顧客有兩個女兒,一個在德國,一個在美國,她過年會來買年糕寄給女兒,她說遠在國外的女兒就惦記這一口家鄉的味道。”說起這些,王冬妹有些自豪。
每到過年前幾天,是店里生意最好的時候。王冬妹粗略估計了一下,“一天起碼能賣300斤年糕,有時候還不夠。”
家鄉味撥動游子心弦,年糕里藏著難以割舍的情懷
說起自家年糕的銷售火爆,王冬妹說,除了好吃,還因為年糕是蘇州人心目中的年味。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筑“闔閭大城”,為防一旦吳國受困會遭遇糧草不濟,他用糯米粉做成城磚。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踐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姑蘇城團團圍住。困頓之時,有人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囑咐,到相門城下掘地取糧,讓城中百姓暫時度過了饑荒。因此,蘇州一直流傳有民諺:“拆了相門城,救了姑蘇人。”為了銘記伍子胥的功績,每到寒冬臘月,蘇州人會做形狀類似城磚的年糕吃。
如今,這一傳說并非人人都知道,年糕卻成了縈繞在蘇州人心間揮之不去的家鄉味道。老顧客買了年糕寄給國外的女兒,正是為了一解游子的思鄉之情。
正因為這樣,“陳補興糕點”這幾年立了一個新規矩——全年無休。“前幾年,我們休息到年初八才開店,很多顧客來買年糕都撲了個空。”王冬妹說,過年期間,有的人要買年糕送人,有的人買年糕做壽,還有的要買給兒女帶去外地,因此他們一家三口商量后決定,春節不打烊,讓每一個想吃年糕的人都能得到滿足。
63歲的陳補興更是早做打算,“我年紀大了,有一天做不動了,大家就吃不到這一口家鄉味了,所以我讓兒子辭職回家接班。”如今,陳緯昊已經在店里干了兩年多,成了挑大梁的接班人。(記者 朱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