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印夫婦和孫女在蘇州家中合影?!跤浾摺±顪Y 攝
蘇州是全國第二大移民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這座城市落戶。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父輩為了與子女團聚、照料孫輩來到蘇州成為“老漂一族”。
臨近過年,記者在姑蘇區蘇錦街道走訪了幾位“老漂族”,盡管依然念家,但是他們愿意留在蘇州,愿意與子女一起把“他鄉”變“故鄉”。
一張餅一捆蔥
把家鄉年味帶姑蘇
臨近過年,住在姑蘇區蘇錦街道新天地家園南社區的蒯秀英老人來到菜場挑了一捆大蔥回家,她說:“我老家徐州,靠著山東,也愛好大蔥。”
“在蘇州過了八年,每年年夜飯都是我們老兩口張羅,一捆大蔥一張烙餅,就是我們徐州人的年味。”蒯秀英告訴記者,2011年外孫女出生,她便來到蘇州幫襯女兒。蒯秀英帶著自豪告訴記者,女兒女婿都在蘇州上學,之后相識相戀,如今兩人事業有成,自然把家落戶蘇州,而她和老伴也“順理成章”來到蘇州。
老人為小輩默默付出,女兒女婿也看在眼里,只要休息日,便帶著老人出去轉悠,這讓老人倍感安慰,她說:“看著孩子們在蘇州發展,我們也是開心,這里就是家。”
一根釣魚竿
串起東北漢子江南情
與蒯秀英一樣,東北漢子李傳印也隨兒子來到蘇州。李傳印是黑龍江友誼縣人,一年前退休后便來到蘇州,住到光華社區平江怡景小區兒子的家中。
“我們習慣大魚大肉,而蘇州的菜場,還有一根肋排一賣的,哈哈!”這位爽朗的東北漢子告訴記者,“現在老伴也順著這邊口味做菜,口味淡了,但對健康好啊。”
盡管口味還不習慣,但是這位東北漢子有一樣愛好在江南得到了施展——垂釣,他說:“東北不僅河少,而且過十月就凍上了。而江南不一樣吶,現在我是每天都要出門釣魚,從家門口的小河,到周邊的大湖,一年四季,蘇州的各個地方都能釣上。”因為這樣的愛好,李傳印結識了小區很多釣友,他說:“在這兒,不僅有蘇州人,還有五湖四海的朋友,蘇州是我們共同的家。”
把青春獻給國家
在蘇州頤養天年
如李傳印所說,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在蘇州過年,在蘇州安家。住在火車站社區的初福斌、孫琨就是這樣一對選擇在蘇頤養天年的老夫婦。
初福斌今年84歲,祖籍山東煙臺,他的妻子孫琨則是上海人,今年83歲。上世紀五十年代,兩人在甘肅相識——他們先后進入地礦部,在勘探隊工作。
之后兩人在大西北跋山涉水,為國家找礦探物,把青春獻給國家,直到2002年,兩人才回到上海。在和兒女商量后,兩位老人放棄上海戶口,來到蘇州定居。初福斌說:“我們在蘇州買了房子,環境比大西北好多了,而且生活上也比上海輕松。這里離火車站也近,有事去一趟上海,也就半小時。”老伴孫琨更是平淡且堅定地說道:“我們年輕時候隨著勘探隊到處跑,也沒有根,現在蘇州就是我們的歸根處。”
孫琨告訴記者,在參加社區以及黨組織活動中,她遇到了很多像他們一樣的老人,選擇將蘇州作為頤養天年的佳地,大家想法不謀而合:“在天堂蘇州頤養天年,何樂不為呢。”(蘇報記者 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