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上的福字一定要正貼,意為’開門迎福’,倒著貼會把福氣擋在門外。真正貼福字的時間應該在三十的下午,太陽尚未落下之前”……1月19日下午,建鄴區中城社區舉行“我們的節日—中城社區中國傳統文化春節年俗禮分享活動”,在公益組織南京君荷禮韻文化服務中心姜丹君老師的講解下,Nargiz聽得很認真,不時地點著頭。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 video 標簽。
Nargiz,一個活潑健談的俄羅斯姑娘,今年22歲,南京工業大學的留學生。Nargiz來中國已經快三年了,學習之余,她還在社區開展志愿服務。
“雖然不太懂,但中國的傳統春節文化真得太有意思了,我喜歡學。”Nargiz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
代表著“年年有余”紅色錦鯉狀的年糕、帶有“芝麻開花節節高”美好祝福的芝麻桿,這些獨居特色的年俗文化,Nargiz聽得津津有味,不時與旁邊的Noman 進行交流。
Noman,來自巴基斯坦的小伙子,目前是河海大學留學生,他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春節年俗非常感興趣,此次專門過來了解中國傳統習俗,體驗中國“年味”。
“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等等,中國新春賀歲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歷史悠久,熱鬧喜慶,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Noman說的有板有眼,知道的還真不少。
讓這兩位“洋”志愿者開心不已的是,他們還與社區的小朋友一起親手制作“年年有魚”的掛件、雕版印刷的年畫、活字印刷的唐詩,場面頓時熱火朝天起來。
“你這個’魚’肚子不飽滿,福氣少了??p的針線太粗,像個爬蟲。”活動中,Nargiz不忘調侃Noman做的“年年有魚”的掛件。
在老師的指導下,Nargiz和Noman都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粗谱鞒鰜淼膾旒铎`活現,他們開心地像個孩子,還對記者做著鬼臉。
年畫,中國雕版印刷術的活化石。Nargiz、Noman依次親手制作了“拿著荷花燈的福娃”年畫。“太神奇了,我要裝裱寄回家。”兩人異口同聲地說。
讓他們更覺得不可思議的還有活字印刷。“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在小朋友的帶領下,Nargiz和Noman念著《春曉》。剛剛還是膠泥字塊的印刷版,鋪上紙,平刷幾遍后,竟然變成了漂亮的文字。
“這個我一定要珍藏,太美了!”Nargiz和Noman同時表示。
中城社區是南京試點的13個國際社區之一,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國際友人共同的家園,這里外籍志愿服務活動較多。在參加完中國傳統文化春節年俗禮分享活動后,兩位“洋”志愿者又趕往該社區空巢老人唐爺爺家里,陪老人聊天。
在路上,Nargiz跟Noman商量了,把他們親手制作的年畫送給老爺爺,只要他開心就好,“唐詩我們要留著做個紀念。”
今年83歲的唐爺爺,女兒在英國,這個春節老人獨自過。兩個“洋”志愿者的到來,唐爺爺非常開心,還給他們熱情介紹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臨行,Nargiz和Noman還不忘說著“跟您拜年了,新年好!”
南京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Nargiz、Noman親眼目睹。“南京的飛速發展令我震撼,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中國人的熱情善良,老師和同學們對我都非常好。我喜歡南京這個城市,喜歡在這里過年。”Noman說,中國年對他來說也有不一樣的意義,自己已經融入春節文化,“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吃餃子、年糕,貼春聯,這些春節文化都讓我印象深刻,今年春節還很期待秦淮燈會。”
Noman告訴記者,除夕夜,他打算和不回家的留學生老鄉一起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一起分享快樂,他覺得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