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綠色生態系列專項規劃終期成果》通過專家評審。規劃提出的技術目標和實施路徑與校區綠色校園發展的目標相呼應——
讓“綠色”成為一流大學校區最美底色
□蘇報駐高新區首席記者 劉曉平 蘇報通訊員 蘇新
年節碳量6714.78噸,年發“綠電”44萬度,可再生能源年產熱水179610立方米……近日,由虎丘區(高新區)住建局委托江蘇省住建廳科技發展中心編制的《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綠色生態系列專項規劃終期成果》通過專家評審。
該規劃包括綠色校園、能源、水資源綜合利用三個專項規劃,以“以人為本、綠色優先”“遵循歷史、傳承文脈”“修復山水、自然和諧”“科技引領、智慧運行”為原則,總體目標是通過合理設計建筑圍護結構系統、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提高裝配式建筑應用比例等綠色低碳建筑技術,建成建筑節能、環境怡人、運行智慧、寓教于日常的綠色低碳校園。
評審組一致認為,規劃提出的技術目標和實施路徑與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綠色校園發展的目標相呼應,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兼容南大基因與蘇州特色的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正在讓“綠色”成為高質量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校區”的最美底色。
創新技術達10余項
綠色建筑項目面積占比達100%
秋日的校園,風景如畫。走進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東區的本碩宿舍,具有消磁、消聲、調光、調溫、隔熱等性能的各種綠色材料隨處可見。
“除了肉眼可見的綠色材料,這個建筑組團采用了BIM、海綿城市、可再生能源等10多項創新綠色建筑技術。”建設方蘇高新教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以裝配式為例,該組團采用建筑工業化節材技術,預制裝配率高達50%。
據介紹,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總建筑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按照國家綠色三星級校園建設,綠色建筑項目面積占比達100%。其中,三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28.90%。截至目前,東區所有建筑單體取得了綠色建筑設計標識證書,并獲得省住建廳省級綠色城區專項補貼。
此外,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充分利用山林、水系和風向,在建筑布局及單體設計中因勢利導,通過采取下沉庭院、風廊、綠廊、外立面遮陽、屋頂綠化等節能措施,打造具有宜居宜學的生態校園。
推廣75%節能標準
能源管理平臺搭建智慧“能源大腦”
灰墻紅窗、青磚砌筑,代表著南大人文傳統的北大樓,將以另一種形式在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復制”。
在延續原有建筑風貌和人文精神的前提下,智慧節能將是這一樓群的一大特色。該樓群在現有近零能耗建筑相關技術措施的基礎上,還將利用土壤源熱泵實現供冷供熱,利用太陽能光伏技術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利用空氣源熱水機實現熱水供應,達到綜合節能率82.5%以上的效果。
讓可再生能源最大化、基礎設施功能最大化、節能效益最大化、經濟效益最大化,秉持這一原則,在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包括北大樓在內的各建筑單體,均推廣75%節能標準建筑工程應用,在建筑屋頂建設并網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開闊路段采用風光互補路燈等,通過對建筑的電力、熱力、燃氣等能源供應系統,以及可再生能源資源利用系統綜合規劃,構建經濟、清潔、高效、可持續的建筑能源供應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規劃建設中,還將建立集建筑能耗管理、設備設施管理、綠色零碳評估等功能模塊于一體的區域能源管理系統平臺,打造成為學校智慧“能源大腦”,實現能源數據的統一匯總展示,更好地進行能源管控與節能降碳價值挖潛。
“海綿城市”全域推進
教學樓中心屋面成景觀生態草坡
看得見“天”,摸得到“綠”,感受得到“清風”和“光影”……在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東區,數字經濟與管理科學教學樓的中心屋面結構已經完工,即將 “變身”為景觀生態草坡。
“這個中心屋面是個斜坡,我們就因勢利導地設計成一個景觀生態草坡,通過雨水花園、生態草溝、透水鋪裝等設施建設,實現水資源的重復利用,不僅會給南大的師生帶來綠色健康、開放靈動的感覺,也有很強的實用性。”承建方蘇高新教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類似的景觀生態草坡,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雨水罐、雨水濕地、雨水回收等“海綿城市”措施,都被因地制宜地用在校區的各個區域,其中,東區海綿設施的規模為60982.2平方米,西區海綿設施的規模為153648.75平方米。
厚植綠色理念,深化智慧賦能。在不久的將來,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將建立起一個低影響開發與雨水排水系統有機結合、相互協作的防澇體系,其中一些景觀的設置,不僅增添了科普教育的功能,還能讓師生在互動中感受到海綿城市的魅力。